“迪斯蒂法诺的这种比赛风格不仅为皇马赢得了诸多荣誉,还激励并启发了许多优秀的后辈,为他们寻找自己的比赛风格提供了指引,比如克鲁伊夫就承认自己是迪斯蒂法诺的球迷,并且深受迪斯蒂法诺踢球方式的影响;此外,尤西比奥、普拉蒂尼等巨星也称自己在比赛中试图效仿迪斯蒂法诺的风格。”
前身
欧冠之前,欧洲大陆没有统一的、覆盖全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俱乐部间赛事。当然,跨国性质的俱乐部间赛事也是有的,例如1897年至1911年间在奥匈帝国版图境内举办的“挑战杯”(Challenge Cup),按照地缘政治来看,这项赛事可以覆盖今天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而这些国家在欧洲大陆足球发展的早期都是领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领军者。此后,在红茶大王托马斯-立顿爵士的赞助下,意大利都灵于1909至1911年举办了有浓烈业余性质的托马斯-立顿爵士锦标赛(Sir Thomas Lipton Trophy),参赛者主要来自意大利、德国、瑞士,同时立顿爵士还邀请了母国英国的一支业余球队西奥克兰队参加比赛——尽管立顿爵士起初希望能有英格兰职业俱乐部参赛,但英足总拒绝了他的请求。
维也纳快速在奥匈帝国解体后,夺得了米特罗帕杯的冠军
于是,在奥地利一代足球巨匠,堪称当时欧洲大陆足球界头号领袖的雨果-迈索(Hugo Meisyl,注:Wiki上的信息是Hugo Meisl)的倡议下,第一届米特罗帕杯于1927年正式打响。起初的两届赛事由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四国分别派遣2支球队参赛;从1929年开始,进入足球快速上行期的意大利加入战局,来自亚平宁半岛的俱乐部取代南斯拉夫球队参赛。而从1934年起,比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奥、匈、捷、意四国分别派出4支俱乐部参赛,这一4*4的模式也成为此后赛事的参赛主体,同时在不同的年份还会邀请来自瑞士、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的球队参赛。1927年-1938年是米特罗帕杯的黄金时期,很多杰出的俱乐部,例如奥地利的维也纳快速、奥地利维也纳,匈牙利的费伦茨城、乌伊佩斯蒂,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斯巴达,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等,也凭借赛事夺魁不断强化了自身作为豪门的江湖地位。
前南球队博拉卡赢得了中欧杯的末代冠军,而他们的同胞贝尔格莱德红星在此前一年捧起了欧冠奖杯
诞生
在如今的国际足联世界俱乐部杯战场上,欧洲球队已经拥有了统治级别的优势。从2007年的米兰到2016年的皇马,10年来欧洲球队仅有一次让冠军旁落(2012年切尔西决赛0-1不敌科林蒂安);与之相比,南美解放者杯冠军们的表现则难以令人满意,不仅夺冠次数少,而且自2010年之后,南美冠军未进入世界俱乐部杯决赛的记录甚至已经出现了3次(2010、2013、2016)。可以说,目前的欧洲,尤其是西欧,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足球俱乐部赛事的绝对重心。
作为南美老牌强队,瓦斯科达伽马多次赢得洲际赛事冠军
虽然地处南美,但1948年的南美冠军杯赛同样吸引了来自欧洲人的目光。法国《队报》的记者雅克-费朗(Jacques Ferran),正是参与赛事报道的众多新闻工作者之一。幸运的是,费朗不是一位仅完成报道工作便万事大吉的类型,他还拥有更富有开拓性的思维和进取精神。南美人的成功,让费朗看到了组织洲际俱乐部比赛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他随即将自己的观点与自己的同事,时任《队报》编辑的加布里埃尔-雅诺(Gabriel Hanot)进行了沟通,两人很快达成了共识——欧洲应当效仿南美,举办同样类型的、覆盖面扩及整个欧洲的俱乐部间赛事。正如费朗日后所说的,“欧洲足球一直希望成为世界足球的领导者,而南美人的案例在前,我们又怎能不成立一个相同的赛事呢?欧洲必须迎头赶上。”
一代名帅库里斯早已成为狼队的传奇与象征
1953年11月25日,在温布利大球场上举行了或许是现代足球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场国家队之间友谊赛。本场比赛的主角匈牙利人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和先进的轮转换位打法完全肢解了英格兰人,6-3的比分不仅其本身就足够惊悚,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英格兰队历史上第一次在本土被其他国家攻陷了。尽管三狮军团也确实面临着汤姆-芬尼这样的核心球员赛前伤退的不利因素,但比赛的过程足以说明双方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近半年之后的1954年5月23日,因为种种原因阵容严重不整的英格兰队开赴匈牙利主场进行回访,更是在主力尽出的马扎尔人面前以1-7惨败——面对此前还是自己嘲讽对象的匈牙利人(据称1953年的友谊赛赛前,英格兰人还讥讽匈牙利人“缺乏营养”和“球衣简直像破布”),足球鼻祖可谓是颜面扫地。
在上世纪50年代,狼队是英格兰足坛当之无愧的霸主
赛后,心情显然不错的库里斯面对媒体的采访,高调的宣称本场比赛的结果再次向世人证明英格兰足球是“纯正的、原汁原味的、不可战胜的…仍然是世界最佳”,而自己的狼队更是“世界冠军”。库里斯的“世界冠军”论一出,在欧洲大陆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反对浪潮;大陆的足球界人士对库里斯的言论和狼队的胜利显然不以为然,但人家毕竟获胜在先,再多的口舌之争似乎也没有任何意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就蠢蠢欲动的雅诺抓住了机会:早在1948年时,雅诺就将在全欧范围内组织一项俱乐部锦标赛的计划提交给了欧洲足协;如今,战后经济的逐渐复苏为实施这项计划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库里斯的自负则为比赛的举办提供了精神动力,正如雅诺所说的:
“在各位认可狼队的确不可战胜之前,不妨先请他们再到莫斯科或布达佩斯走一遭。更何况(欧洲大陆上)还有其他一些知名的俱乐部,比如米兰和皇马。我们应当举办一项世界范围内的俱乐部赛事,或至少举办一项全欧范围内的俱乐部赛事——这项赛事要比米特罗帕杯的范围更广,更有含金量,声望更高”。
皇马夺得了首届欧冠冠军
过程
应当说,有了此前举办米特罗帕杯、中欧国家杯等跨国赛事的经验,加上对于世界杯、美洲杯经验的借鉴以及《队报》等媒体的通力协助,第一届欧洲冠军杯的举办总体来看是非常顺利的。比赛采取淘汰赛制,首轮比赛的对阵关系由赛事主办者确定,此后逐轮进行主客场双回合淘汰赛,直至最终以一场定胜负的决赛赛制决出冠军,决赛赛场由欧足联事先选定。欧冠历史上的首场比赛于1955年9月4日在位于里斯本的葡萄牙国家体育场打响,里斯本竞技队的前锋巴普蒂斯塔-马丁斯(Joao Baptista Martins)打进了欧冠历史上的首粒进球,他在本队与贝尔格莱德游击队比赛的第14分钟首开纪录。
巴普蒂斯塔-马丁斯
客观来讲,在1955年这个时间点,欧洲俱乐部层面的足球力量格局可谓既层次分明,又相对平衡。一方面,足球强国俱乐部与弱国俱乐部之间的实力差距可以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尤其是英格兰、苏格兰、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南斯拉夫等欧洲足球先发国家的优势可以说是十分明显的,与之相比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丹麦等后发国家的俱乐部足球实力则明显偏弱。当然,例外也是有的,比如西德、瑞士和瑞典:对于西德而言,尽管西德国家队于1954年世界杯上爆冷夺冠,但由于尚未建立统一国内联赛,以及业余足球的痕迹尚未完全消除等原因,西德俱乐部足球的发展亦相对落后一些;而瑞士虽然是欧洲大陆最早参与足球运动的几个国家之一,但碍于国家体量毕竟有限,也很难与大国们竞争。反过来,瑞典的足球发展虽然相对较晚,但二战之后这个国家却毫无征兆的出现了一次巨大的人才井喷,加之在战争中损失相对较小,瑞典于40年代末和50年代一跃成为欧洲足球强国之一,1948年奥运会男足比赛金牌、1958年本土世界杯亚军,是这一时期瑞典足球成就的代表。另一方面,在强队集团内,这一阶段可以说又尚且不存在绝对的超然力量,皇马、米兰固然名声在外,但MTK、游击队、兰斯等俱乐部依托本国足球处于人才井喷期的优势,同样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这种实力对比的总体格局在欧冠元年得到了直观的体现:赛事的第一轮淘汰赛全部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皇马7-0赛维特、游击队8-5里斯本竞技、维也纳快速6-2埃因霍温、MTK10-4安德莱赫特、希伯尼安5-1红白埃森,等等。相比而言,米兰7-5萨尔布吕肯的比赛则很贴切的发映出当时意大利球会普遍存在的问题。50年代的意大利足球可以说陷入了史上的最低谷,战争、苏佩加空难、本土一流球员的断档让这个国家的足球在这一时期显得十分矛盾:一方面,知名球会们可以通过购买顶尖外援的方式维持球队的攻击力,例如米兰阵中就有诺达尔、利德霍尔姆、斯基亚菲诺等巨星级攻击手(别忘了就在几年前他们还拥有冈纳-格伦这样的顶尖组织者);另一方面,以本土球员为主的后防能力却不能令人满意,像切萨雷-马尔蒂尼这样的优秀苗子眼下还只是初出茅庐而已。意大利的这一问题,一直要等到60年代初方才解决;而到那时,意大利人踢足球的主流方式可以说已经完全不同了。
书归正传,与第一轮淘汰赛相比,第二轮淘汰赛的各组对决实力更加接近,获胜一方所经历的困难也明显增多。面对拥有米卢蒂诺维奇(Milo? Milutinovi?,前国足主帅博拉-米卢蒂诺维奇的兄长,一名速度与技术俱佳的边锋-内锋球员,于1954年世界杯上表现出色)、博贝克(Stjepan Bobek,南斯拉夫历史上最出色的前锋之一,当时的南斯拉夫国家队队长,其控球技术甚至得到了普斯卡什的高度推崇)、泽贝茨(Branko Zebec,一名优秀的边路球员,能够胜任左边锋和左后卫,同样也是南斯拉夫史上最优秀的球员之一。后于1968-1970年执教拜仁慕尼黑,为拜仁赢得了队史第一座德甲联赛冠军)等当时一流攻击手的贝尔格莱德游击队,皇马踢得十分艰难,尽管第一回合在主场以4-0完胜对手,但第二回合则完全被对手拖垮;在一场大雪纷飞的比赛中,游击队以3-0战胜了西班牙人;尤其是当米卢蒂诺维奇于第87分钟打入本方第三粒进球之后,比赛的最后几分钟里,白衣军团完全是在煎熬中度过的;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史料记载,比赛中米卢实际上还差点打进另外一球,是球场积雪的影响,导致本应滚入球门的皮球在距离门线不足一米之处停了下来,才让皇马逃过一劫。同时,兰斯队也遇到了MTK的顽强抵抗,后者拥有希代古提、帕罗塔什(Péter Palotás)、朗托斯(Mihály Lantos)等匈牙利“黄金队”重要成员,而且在战术打法上向更为先进的4后卫战术转型,与兰斯的实力可谓不相上下。最终兰斯以8-6的总比分涉险过关,尤其是在匈牙利人的主场双方打出了一场4-4的精彩对决。相比而言,米兰8-3维也纳快速、希伯尼安4-1尤尔格丹的比赛,已经算是相对容易的了。
米卢蒂诺维奇(Milo? Milutinovi?),前国足主帅博拉-米卢蒂诺维奇的兄长
半决赛的对决则出现了元年欧冠最引人注目的一组对决:皇马VS米兰。作为彼时欧洲大陆最知名的两支球队,这样的对决堪称提前上演的决赛。可惜的是,由于时代所限,前五届欧冠的所有赛事均无全场录像留存,在这里我也只能简单的通过文字记述最终的结果:在伯纳乌球场,双方的明星球员,如迪斯蒂法诺、里亚尔、诺达尔和斯基亚菲诺等均有斩获,最终皇马以4-2完胜对手;回到圣西罗,米兰两获点球,最终虽以2-1战胜皇马,但仍以3-4的总比分被淘汰——双方的实力确实十分接近。相比而言,兰斯队的晋级之旅相对轻松一些:他们主客场均取得胜利,以3-0的总比分淘汰了希伯尼安;但是平心而论,这样的结果也绝对算不上什么“明显差距”。
决赛
首届欧冠的最终决战在皇马与兰斯之间进行。这是一组多少有点象征性意义的对决:皇马是当时欧洲大陆最强的球队,而兰斯则来自两位欧冠之父的母国。比赛的场地放在巴黎王子公园体育场,这也是为了表彰法国人对于欧冠的成功举办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当然,对于皇马而言,这当然是略显不利的。
今天的皇家马德里,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最知名、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而1956年可以说正是这一切荣耀的开端。在球队主席圣地亚哥-伯纳乌先生的带领下,皇马在50年代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此前的他们曾于1930年代初有过一段还不错的岁月,但到30年代后期、尤其是40年代,皇马甚至都不能算是国内联赛和国王杯(弗朗哥执政时期更名为“将军杯”)的有力争夺者,在江湖地位上逊色于老对手巴萨、西班牙最早的一流强队毕尔巴鄂竞技以及弗朗哥本人较为青睐的马德里竞技,甚至瓦伦西亚的成绩也明显好于皇马。但是,随着一次闻名遐迩同时又极具争议的转会案,皇马于1953年得到了迪斯蒂法诺,一切就此改变。
客观来讲,当时的皇马虽然很强,但就整体的球员素质而言也并未达到能够将其他对手远远抛在身后的地步,这就使得迪斯蒂法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位被冠以“金箭头”美名的阿根廷前锋在摧城拔寨方面的能力自不待言,他的个人能力也相当全面(方丹就曾说迪斯蒂法诺是“足球史上最全面的球员”);而更重要的在于,迪斯蒂法诺绝不是一位长期游弋在对方禁区前沿的纯粹的得分手,而是一名覆盖范围遍布整块球场的“全场自由人”。笔者曾看过迪斯蒂法诺的一些全场比赛录像,可以说用“全场自由人”这样的措辞来形容迪斯蒂法诺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对方禁区内抢点、本方禁区内解围;对方边线处突破、本方边线处接应;对方禁区前沿射门、本方禁区前沿带球发动进攻;对方底线附近传中、本方底线附近协助抢断…对于迪斯蒂法诺而言,几乎不存在所谓的“位置”概念,皮球所在的任何位置往往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皮球的追随者,球一旦不在我的脚下,我就会到任何地方去追寻它”。
迪斯蒂法诺的这种比赛风格,承袭的是三四十年代阿根廷足球攻击手们所普遍拥有的球风。年轻时在河床效力期间,他的前辈,著名的河床La Maquina锋线组合的两位高手佩德内拉(Adolfo Pedernera)和拉布鲁纳(Angel Amadeo Labruna)就是这样踢球。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杰出的技术能力让迪斯蒂法诺能够适应球场上任何一个位置的竞赛要求,反过来大范围的跑动与覆盖又让他能始终掌控本方的进攻节奏。对于皇马而言,迪斯蒂法诺的踢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可以将个人能力尚不算十分顶尖的队友们串联起来,并且随时为他们提供出球点和接应点,全队因此有了一个可以围绕其进行运转的核心,这对于一支强大但又并未超凡脱俗的球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说的更直接一点,迪斯蒂法诺几乎就是这支皇马强大的全部原因。迪斯蒂法诺的这种比赛风格不仅为皇马赢得了诸多荣誉,还激励并启发了许多优秀的后辈,为他们寻找自己的比赛风格提供了指引,比如克鲁伊夫就承认自己是迪斯蒂法诺的球迷,并且深受迪斯蒂法诺踢球方式的影响;此外,尤西比奥、普拉蒂尼等巨星也称自己在比赛中试图效仿迪斯蒂法诺的风格。
当然,此时的皇马绝不仅有迪斯蒂法诺一名优秀的球员。在内锋的位置上,他们拥有另一名技术精湛,传控带射能力俱佳的阿根廷人里亚尔(Héctor Rial);而在左边锋的位置上,“音速边锋”亨托的到来为皇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宽度和速度。此外,穆尼奥斯(Miguel Mu?oz)、萨拉加(José María Zárraga)、马基托斯(Marquitos)和胡安-阿隆索(Juan Alonso)等人则是球队的重要基础。反过来,他们的对手兰斯队同样拥有众多好手,在法国一代名帅巴图(Albert Batteux,可能是法国历史上最优秀、贡献最大的主教练,兰斯、圣埃蒂安与马赛等法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顶尖俱乐部都得益于他的工作,法国足球史上所有重要的教练员几乎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他的影响)的带领下,这支兰斯已获得了两个法甲联赛冠军。他们在中后场拥有国内最出色的后卫容凯(Robert Jonquet,1954、1958年世界杯法国队的队长)和利布朗(Michel Leblond);而在锋线上,更是拥有未来的金球奖得主科帕,以及格洛瓦茨基(Léon Glovacki)、伊达尔戈(Michel Hidalgo)、比利阿(René Bliard)等优秀的法国国脚级球员。看看双方的主力阵容,再考虑到两队都采用当时流行的325阵型且都追求攻势足球,这场决赛似乎又将是一场进球大战。
穆尼奥斯
事实也正是如此。比赛甫一开始,“主场作战”的兰斯在法国观众的助威声中就掌握了主动——球队中场大将利布朗开场仅6分钟就先拔头筹。皇马自然不会甘于失败,8分钟之后,迪斯蒂法诺(除他之外又能是谁呢?)用一记低射扳平了比分。但是紧接着兰斯的左边锋,可能是球队锋线上名气最小的坦普林(Jean Templin)再入一球。比赛第30分钟,里亚尔再次扳平比分,仅上半时双方就战成了2-2平。下半时第62分钟,右边锋伊达尔戈帮助兰斯再次将比分超出;仅仅4分钟之后,一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球员为皇马站了出来——马基托斯,这位平素里以盯人防守严密、对抗能力和体能出色而为人所知,但并不擅长助攻和进球的右后卫,突然出现在禁区里射门得手,为皇马再次扳平了比分——马基托斯职业生涯一共仅为皇马打进过2球,但其中1粒就出现在如此关键的场合。也可能确实应了中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古训,三度落后、三度扳平的皇马在第79分钟由里亚尔再入一球,全场比赛第一次领先对手,并最终成功将这一优势维持到了终场哨响的一刻。比赛结束,皇马4-3战胜兰斯,获得首届欧洲冠军杯的冠军!
总结随着皇马队长穆尼奥斯高举起奖杯,1955-1956赛季的欧洲冠军杯赛尘埃落定。对于欧足联和《队报》而言,这是一次成功的试水,比赛的成功举办坚定了人们的信心,欧洲冠军杯的光荣历史就此展开。对于皇家马德里而言,这是一段王朝岁月的开端,只是当时的人们还不会想到白衣军团接下来居然会连战连捷。而对于兰斯而言,球队杀入决赛已经殊为不易,最终仅以3-4落败也足以称得上虽败犹荣,他们在未来还将得到机会。而对于法国人而言,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作为欧洲冠军杯赛事创始国的他们,要到37年之后,方才等到了本国历史上第一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欧洲冠军杯奖杯的到来。
决赛时双方的出场阵容
当时皇马的球衣
本文作者:zkamille
本文欧冠简史(一) 1955-56皇马逆转兰斯夺首届欧冠冠军由奥尼足球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http://www.aoni.cn 本文地址:http://www.aoni.cn/ahtml/news/football/201707/1146.html
2016-03-24
2018-07-09
2017-10-31
2017-09-14